这三棱箭的名堂,前文有过简单交待,有读者菌好奇,在此补叙详细。
秦军的三棱箭,历史上赫赫有名,曾经助力秦军,攻城拔寨无数。
此时,诸侯各国的箭头都是扁平状的,最大的弱点是,飞行中受风阻的影响,会偏离目标。
而秦军的三棱箭头,呈完美的流线型,锋韧部分有一定弧度,非常符合现代空气动力学,方向性、瞄准性均好,飞行稳定。
另外,三棱箭头有弧度的锋韧,会有很好的切割效果,更容易穿透皮质甲胄,造成致命一击。
而且,最难办的,是箭头对身体造成的三棱型伤口,在尚没有外科手术的条件下,救助和恢复都很困难。如果救助不及时,伤口极易感染和溃烂,受伤之卒往往因一个箭伤而致命。
方向性、瞄准性好、飞行稳定,再加上穿透力强、杀伤力大,构成了秦三棱箭强大的威力。
而且得益于秦国强大的制造能力,三棱箭头工艺复杂,制造困难,箭头三个弧面完全相同,误差不超0.01厘米。
在当时缺乏大规模机器生产,科技水平远不如两千年后,更没有精确量具和仪器的条件下,这高精尖的三棱箭头,完全依靠严格管理下的匠作少府,那些技艺高超的工匠们手工制造。
正因为这些独具的因素,秦弩在此时,得以横行天下,诸侯军队都尝过它的苦头。
当然,这三千弩兵,也不光会使弩箭,新军中的锐士们,个个都是戈戟刀剑娴熟,强弓弩箭精通。
施射后,如果需要冲锋,同样将戈戟一挺,环首弯刀举过头顶,虎狼般冲进敌营。
蒙原的弩阵之后,就是以一千人为单位的多个集团冲锋队伍,随时完成战场上需要的进攻。
此时,在棘原的战场上,对阵的双方,就仿佛是矛和盾,到底是蒙原的矛利,还是周殷的盾坚,即将见分晓。
李巴见前军列阵已毕,命令王威的重装铁甲骑兵,在步军后摆成一字长蛇阵,随时准备冲锋。
又命王元的炮兵,排好炮阵,准备远程炮击。
随着两军的接近,将士们已经可以看见对方军旗上的“蒙”和“周”字,当然,还有更大的“秦”和“楚”字。
两边几乎同时擂响了三通军鼓。
楚军继续接近,双方的弓弩手,齐齐举起手中的弩箭瞄准,只等对方进入射程。
但双方将士,首先听到的不是弩箭的“咻咻”声,而是石弹撕破空气的“呼呼”声。
没错,秦军的炮兵率先开始了远程进攻。
五百步,弩箭射不到,但炮石车却足够了。
一百架霹雳炮,早已将炮架在炮车上支好。